半生緣之後     2004/06/13

 

今天剛看完半生緣,一進劇場,不禁要對好久不曾見到的的座無虛席驚嘆一番……。是劉若英,亦或是張愛玲的名氣?

沒有中場休息的三個半小時----我一聽到服務人員如此說,便感到坐立難安,還沒開演我便彷彿預見,接下來的時間我將在不斷看錶中度過……。

不過興許真是看戲看到煩了吧!特別是一些半生不熟只講表面技巧的演出。雖然我看的還不算多,但是,坦白的下句斷語----演員的實力不夠,戲真的好看不了。(今天在劇場我就在想,以前看崑曲時,三個半小時算是正常的,為何我從來只是看的欲罷不能,而沒有想奪門而出的感覺)也許不能拿崑曲老師的實力和話劇演員比,可是既然是專業,而表演其實是相通的東西,我不相信話劇演員做不到相同的程度!只是真的深深感覺,演員沒有用心吧!也許是,音樂舞蹈性不足?

 

在藝術大學,我才知道,原來台灣的劇場演員的實力是十分經不起考驗的,看不到幾個真正用心在琢磨自己演技,好好鍛鍊身體,紮實基本功的演員,不論是導演或演員,都在玩弄一些技巧或是意識形態,至於經典、基礎、表演的穩定度等等,這些蹲馬步的基本功,也許因為難磨而短期內看不到功效吧,所以根本乏人問津,沒辦法,整個社會價值觀已改變了吧?原本通俗的戲劇竟同繪畫一般也逐漸走上「看不懂」藝術的境界了?抽象、影像、聲光效果、蒙太奇……這些技巧,給經驗老練的行家用來,可以在其厚實的基礎上加分,但若給連表演本質都還沒摸清的人來搞……只能說是堆砌許多絢麗的技巧罷了吧!

 

我不是說這戲不好看,其實有「好幾瞬間」還不錯,令我很感動,張愛玲細膩的文筆,也實在引人入勝,這齣戲恰可說明現代劇場的潮流吧:

1.    重視多媒體的運用(亂民全講、學校的櫻桃園,還有老師給我們看的戲,都是這一套)

2.    旁白口述,劇作家(敘述者)不再隱藏(正紅旗下亦是如此)

3.    玩一些符號、象徵的遊戲

 

這些東西偶一看之會驚艷不已,但看多了……

…………

真是令人坐立難安

我還是喜歡看演員的演技

勝過其他輔助的效果,

我還是覺得舞台劇最主要的就是「人」(演員)這個因素,

其它的都只是輔助及增強而已,而且須以服務演員為依歸,

畢竟要以視覺效果取勝,大家看電視電影即可,我真不喜歡在劇場中加入實物的拍攝影像,

完完全全剝奪了觀眾的想像空間,遮蓋掉了演員的演技,

總之,我覺得,真是太過火了(不過,這是林奕華的風格吧?)

當燈光布景強勢到一種程度,就是醬囉。干擾。

 

現在我的腦海中,都是「台灣人」的曼璐和祝先生(他們的特殊風格真是與全劇格格不入)和劉若英的個人魅力。不過,很想再去翻翻張愛玲的小說,倒是真的。小說是真好的。他們為了保留張愛玲小說文字獨特魅力,而發展出這樣的敘述式的、場景流動轉移的結構我也覺得很好,但,就是有點不知是哪……感到怪怪的,是不習慣嗎?

 

上了一學年表演課,老師給我的評語:「要再多看看各種表演。」

也許吧!

 

我挺喜歡翠芝的;世均爸太老油條了,我不喜歡,

我對大陸口音有莫名的癖好,很喜歡那一字一句被說出來的感覺

 

看完戲,走在人煙稀少的週日午後的台北街上,彷彿感受到一陣自故國遙吹而來的風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 Ka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