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五六月的「非典」而沉寂了好一些日子的台灣崑曲舞台,終於在暮秋時分,再次響起了鑼鼓笛音。上海崑劇團一連五日在新舞台的演出,帶來了許多他們在台灣從未上演過的劇目,如:蔡正仁老師的《三醉》、《聞鈴》;岳美緹老師的《樓會拆書》、《藏舟》;張靜嫻老師的《刺虎》、《斬娥》;張銘榮老師的《勢僧》……等等;此外也有不少已來演出過多次的經典劇目、各位老師的拿手絕活:梁谷音老師及張銘榮老師的《痴訴點香》、蔡正仁老師的《八陽》、計振華老師的《寄子》、《搜山打車》、《開演上路》……;其中亦有由青年演員如:谷好好、沈  麗、黎安、丁芸等所主演的戲。故而這次上崑的演出,有著富精采性的內容、足夠的質與量,加之以諸多一級演員、演奏員的老成功力,又及二十二出傳統折子戲所自然散發的幽蘭芳香,的的確確,符合了「雋雅輝煌」四個字。至於小青年演員的演出,雖然難免生澀,但卻可一新崑曲觀眾的耳目,看見崑曲未來一絲絲的盼望和新生的力量。

 

這次看戲,我再次被老師們的演技所吸引。雖然因著年紀的關係,他們在技巧上(節奏的處理、身段唱唸的準確性等方面)都明顯的大不如前,但是在人物角色的塑造、內心情緻的抒發上,都依舊是動人心絃的----雖然已非如日中天,而是時近暮晚,但是他們依舊有那魅力深深吸引著全場數百名的觀眾。例如計鎮華老師所飾演《打子》中的鄭儋,一出場,連一句話都不用說,他的步伐、表情、身體的姿態,就說服了我深深相信,他就是那位久經喪子之痛、性格中有著某些頑固,同是又是政治地位頗高的鄭老先生。又如岳美緹老師所飾《拆書》中的于叔夜,透過細緻的唱唸、身段,把內心的焦急、激憤、人物的衝動、不成熟,表現的淋漓盡致。雖然這齣戲演到後來,看得出岳老師有些累了,以致於連戲詞都有些混,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,我仍沒有懷疑過那個角色(也許這是我早已習慣去包容偌大年紀的老師們的不再完美,以致於有許多時候都自動掠過一些東西不去在意的緣故吧!),只記得看到後來,我心中迸出了一句話:「果然只有十九歲!」,幾乎忘了在台上的那位老師,早已是年過六十的老太太了!

 

而眾位老師們中,最令我感佩的是梁谷音老師及張銘榮老師。

 

記得這些年來,幾乎每隔一、兩年都有機會看梁谷音老師的演出:從1997年的五大崑匯演、2001年的全球崑曲精英匯演、2003年汪世瑜老師所率領的崑曲名家匯演,還有其間一些老師來教學期間所演的小演出,老師紮實的腰腿功夫、美艷的人物外型、富於美感的身段、細膩的情緒抒發,每次都輕易的擄獲了我的心。但在此我特別要提的是梁老師的敬業精神及尊重演出的態度。1997年之後,梁老師的聲音、身段都已大不如年輕之時,特別是聲音上的問題,明顯的很不圓潤、且常有岔掉或猛爆的狀況出現。每次演出,只要老師演的戲中有哭腔,我及幾位學姊就不禁要為老師捏一把冷汗(因為真的會很恐怖)。但這次再看梁老師的演出,令人驚訝的是:老師的聲音似乎沒那麼多不順暢了,看完了《痴訴點香》,我們竟沒有為著她的聲音再感到「老師年紀大了」的不忍,我的心不禁為之震動-----對年紀已這麼大的老師來說,這是多麼不容易啊!

 

還記得梁老師每回演出完,總要拉著許多向她學習過的學生、曲友,熱心而真誠的問著:「您看我的演出有什麼感想或意見?」「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?」而這次看了她的演出,我深深明白了一件事----那些問話,不是客套,不是敷衍,老師真的聽了,也下了功夫去琢磨。面對年紀對聲音的衝擊,她並沒有以之為藉口就輕忽的放過了它,而是基於一名演員的自尊自重、要給觀眾看最好的演出的態度,她竟克服了我們原以為不能克服的問題,由此,我看到了一名演員的虛心學習,也相信「藝無止境」,更為著老師對自身表演藝術的嚴肅態度而被感動、被激勵。

 

另外一位,張銘榮老師,在上崑諸位熠熠明星的光芒中,只是一位樸實無華、不善交際且靦腆的老師。他在舞台上並不賣弄,也沒有一副好嗓子,但不知為何,要他在舞台上,我的眼睛就不自覺的被他吸引,我自己下了個小結論,那是因為他的表演,真誠,雖沒有特意的舖敘、技巧的賣弄,但總是那麼紮紮實實、精精準準,我大概就是這麼被吸引住的吧!他《湖樓》中的時阿大、《痴訴點香》中的諸葛暗,甚至《八陽》中他所飾的一個花臉押解官,我都十分喜歡。

 

持續近一週的崑曲饗宴又終落幕,我的心中充滿著感動,雖然無可避免的,總有那麼一點夕陽之感,但在細細尋思,老師們用他們一生生命所塑造出的各個角色,也都曾經輝煌,曾經美好,曾經使我為之瘋狂、為之激動,為之留連劇場久久不忍離去,那些形象與感動是深烙心中,不容磨滅的。把握當下吧!我只能如此安慰自己,趁夕陽還透著一分明亮的時候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 Ka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